50年前金兰云推广,长征一号火箭如何托举中国航天梦?

4月24日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运载火箭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探测和利用太空的前提与基础。长征一号火箭不仅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其诞生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标志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真正成为可能。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次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

  1965年1月,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66年5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CZ-1)。

  1967年11月,国防科委下发《关于长征一号研制任务移交的通知》,决定将长征一号研制任务由原来七机部的第八设计院移交给第一设计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此后担负起“长征一号”总体设计和抓总任务的使命。

  作为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在研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新技术难题。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任新民是火箭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从总体方案到各分系统,他深入现场亲自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校核、审查和落实。

  在火箭最为核心的整流罩及整流罩分离技术方面,他带领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负责人谢光选修改了原来的方案,重新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通过多次地面试验,使火箭整流罩以8m/s的速度,平稳而迅速地分离开。

  当时,对在高真空、低温和有应力条件下,长征一号火箭的“二、三级”和“星-箭”金属结构件之间是否可能发生“冷焊”而影响分离,众说纷纭、认识不一。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人员决定在“星-箭”分离弹射器中采取镀金、在“二、三级”对接框上涂二氧化钼的措施防止意外。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操纵员按下发射的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一号火箭喷吐着桔红色的巨大火焰,徐徐升空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奔向茫茫太空。15分钟后,传来“卫星入轨”的捷报,随后“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并向全世界广播。至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长征一号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是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代表虞利章和总装厂代表丛学成作为发射卫星代表,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周总理指着虞利章向毛主席介绍“这是发卫星的人”时,毛主席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火箭托举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航天梦”。进入新时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了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介绍,近年来,以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完成研制并成功首飞,极大提升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在继承现役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攻克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50吨氢氧发动机、5米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助推器摆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2020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走过50个年头。50年来,中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9731.html

(0)
浩宇科技浩宇科技
上一篇 2020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