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这样说——
你们利用互联网工作,却阻止我们用互联网社交和娱乐
撰文 | 杨力行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也是一名忠实的和平精英玩家。相信同龄人都有这种经历:在难得的休息日,我们都在利用宝贵的一个半小时,去追求共同的战神梦。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总会问“还要多久”,我们一般都会用“马上”“一会儿”来应付,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还要多久。到这一步,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就会上演,父母的声音越来越高,我们的回答也越来越不耐烦,后面的事情就是父母成功把手机抢走后,一脸愤怒,而我们则一脸茫然。
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游戏问题,也困扰了许多家长和小玩家。小孩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如此痛恨游戏,而家长更不理解孩子对游戏为何如此痴迷,甚至将游戏称为“精神鸦片”。
在家长看来,孩子打完游戏后精神极其不稳定,甚至出现打人或骂人的现象,这都是游戏导致的后果。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事情也许不是这样。你想想,你在玩推塔游戏时推得正爽,突然有人把你的手机没收了,你的心态能不炸裂吗?你能不大发雷霆吗?要收也得打完这一局再收吧?这种感觉肯定也不亚于家长吭哧吭哧奋斗一上午,搞出来一个文件,突然发现没有保存所带来的沮丧感。
在此,我就以一个游戏使用者的身份,谈谈我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里,父母平时聊天,聚会,开会,连上课,都可以在线上了,也允许我们利用互联网上网课、刷题,可到了我们准备利用网络在游戏中放松、开心的时候,父母就像按下了一个警报键,刷地就变了脸,这时我只想问一句,你们大人开会都可以用腾讯会议,为什么我们的娱乐不能在线上举行?
而事实上,对我们来说,游戏不过就是一种娱乐方式罢了,而且是最便捷、最简单且放松效果良好的娱乐方式,因为它只需要手机和网络就足够了,更何况游戏还是一种很好的交友方式,自带社交属性,既可以让老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加深入,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实现共同的战神梦(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好事件)。
那为什么家长会如此担心呢?无非就是害怕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沉迷游戏,受到游戏的不良影响。根据我的观察,玩游戏和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学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习惯、方法和主动性,我们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都玩游戏。
对于青少年沉迷游戏的状况,其实也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严重,据我所知,普通中学生真正沉迷游戏的并不多。更何况有的游戏设计里防沉迷系统做得很好,能有效约束我们的行为。至于不良信息问题,家长们就更不用担心了,其实,每一款游戏在上架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核(例如,“刺激战场”过了一年才拿到版号变成“和平精英”),另外,很多游戏在游戏安全上也做得不错,比如说,不断升级的外挂巡查系统和健康系统,对于游戏里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进行警告,警告多了就会封号,还有个人信息不实,多了也会封号,或者积分清零。
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无法接受游戏,就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一说到这个话题,就莫名焦虑,巴不得关闭所有的网络游戏。游戏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便不断升级各种健康系统,让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复杂的健康系统增加了服务器的压力,最近使得游戏质量大大降低,各种BUG层出不穷,和平精英甚至被玩家戏称为BUG精英,而且这不但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游戏体验,也影响了很多游戏从业者。
所以我认为,与其禁止游戏,采取堵的办法,不如提高游戏的质量,加强管理,采用疏通的办法,让人们玩得更好更安全。那么怎样才能让人玩得爽呢?
首先,要保证玩家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游戏的公平公正,杜绝外挂,这点是最基础的,也是社会关注之处。
第二,保证良好的游戏体验,各种游戏机制要让人能接受(包括抽奖机制),能让玩家感到物有所值,没被坑,金也没有白氪。
然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游戏厂商应该尊重原创,不要抄袭,同时有能力的机构,也要保护小型工作室和个人开发者的劳动成果,社会要支持国产原创程度较高的游戏,打压盗版游戏和黑客,这样有利于游戏市场的良性循环。
当然,游戏行业也不能野蛮生长,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制度。
此外,家长也应该改变对游戏的看法,电子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且高质量的游戏,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其实电竞也是体育项目,一样可以体现体育精神,它的国际化程度,完全不亚于奥运会,而且电竞已经纳入了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必须要具备面对和分辨信息的能力,游戏的机制本来就是吸引人的,所以要保持清醒,不能沉迷游戏,不做无脑的人。家长也同样如此,面对孩子们打游戏的情况,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了解游戏,不要一刀切,更应该保持冷静,不要感觉什么问题都是游戏害的,然后把锅都甩向游戏公司。
说实话,现在的游戏没那么恐怖,以前的游戏,在冲网吧的时代确实恐怖,但是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我感觉到冲网吧那个时代的人,有点失去理智。当然,打游戏可以缓解情绪,甚至让人逃避现实,它就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么利用它吧。电视剧《穿越火线》(2020)剧照。
妈妈这样说——
父母眼中的游戏,其实是孩子的日常和童年
撰文 | 黄灯
在养育孩子的十几年中,感觉最难面对的一个心理坎,就是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儿子为了说服我,很多次邀请我和他一起参与游戏,但因为实在无法理解和进入不了游戏的情境,我至今都没有学会玩任何一种游戏。越是不懂,就越是恐惧,儿子越是玩得开心和投入,我就越是担心,不知道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小小的心灵如此沉浸。
我目睹身边不少的同龄人,也陷入了和我同样的处境,我的一个朋友,甚至只要儿子提起游戏这个词,就会暴跳如雷,情绪失控,亲子关系处于撕裂之中。我自己也要承认,尽管和孩子关系还可以,但也有不少矛盾,而这矛盾所有的根源,都来自于处理孩子玩游戏时产生的冲突。这一次,面对社会对游戏问题的关注,我也和孩子认真讨论了一次。
在孩子的理解中,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只是一种负载在网络上的娱乐方式,你们成人可以用网络社交和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网络游戏和放松?他想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如此担心,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将之称为“精神鸦片”。他的态度让人意识到,在网络时代,新的挑战早已实实在在来临,而经验的断裂,正成为亲子关系面对的真实处境。
我不否认因为工作的方便而了解到的情况,现实中,不少孩子的前途毁于游戏,尤其是农村孩子,那些留守家中,缺乏父母陪伴的少年,因为缺乏引导、不能自控,彻底被电子产品俘虏,甚至由此导致性格扭曲和走向极端。我对儿子玩游戏的恐惧,也许正是源于这种现实。
但我更不能否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语境的改变,网络原住民一代,有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有他们独有的娱乐方式,我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回避这种客观存在,游戏也不会因为家长生疏,就远离孩子的世界。选择面对,并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游戏,其实就是这一代孩子最为真实的童年,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在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游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孩子们孤独的童年。两者之所以在今日逐渐沦为社会问题,除了资本逐利的无限扩张,以及伴随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所引起的竞争意识和焦虑,也不排除现实土壤客观存在的需求:孩子需要陪伴。而农村留守儿童被失控电子产品裹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面看来,是游戏的问题,实际上也许是亲子关系、社会劳动就业机会不均等现实问题的折射。
面对游戏所带来的挑战和后果,儿子站在他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方案,我不懂游戏,也不知道这些方案到底能多大程度解决问题,但听听孩子们的声音,相比一刀切的策略和一棍子打死的简单,对具有决策权的成人,也许是一种更为务实和谦卑的方式。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75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