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特大暴雨面前,别拿“海绵城市”说事儿

7月20日傍晚,郑州遭遇特大暴雨的消息开始在朋友圈扩散。
据当地气象部门的数据,当天16时至17时,雨量即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1/3的降水量。
这也是全球大中城市,小时雨强的最大记录。
几乎与此同时,网络上对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海绵城市自身效果的质疑也开始出现。事实上,我们心目中对海绵城市可能还有一定的误解。

7月20日,交通警察在郑州市花园路冒雨修复交通设施。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7月20日,交通警察在郑州市花园路冒雨修复交通设施。新华社记者朱祥摄“郑州特大暴雨是全球变化背景下,超标准特大暴雨的自然灾害,不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完全防御的。”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对《中国科学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源头治理和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的结合,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它的分散型和集中式结合的蓄水与排水能力内,减缓超标准洪涝灾害。但不能消除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当要发生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人类可以做的事是预报和预警与调度,利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防范,尽可能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对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比较了解,他认为,郑州市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需要肯定的”。
“实际上,将郑州市的洪灾归因于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是对海绵城市的一种误解。”
左其亭告诉《中国科学报》,“海绵城市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一定作用,像郑州这么大的洪水,海绵城市是应对不了的。”
左其亭介绍说,建设海绵城市以前,城市道路、建筑、空地多是硬化地面,降雨之后,雨水会留在地面洼处或顺管道排走,这对内陆或北方缺水城市来说,降低了雨水资源的利用。
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后,部分水就可以渗到地下,首先是路面积水减少了,其次也留住部分雨水资源。
当然,海绵城市建设根本不会有这么高的应对洪水标准,城市建设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防洪标准不会那么高。
“就像一小块海绵,你倒一碗水它可以吸进去,但如果你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
左其亭说,“海绵城市的作用不能夸大,通常海绵城市的设计有一定的蓄水标准。比如,几年一遇这种等级是可以应对的,超过这个标准,它就没办法了。而且海绵城市一般是‘小洪水起大作用,大洪水起小作用’,洪水越大,它的相对作用就越小。”
对城市该如何应对洪涝灾害,左其亭建议从三个面入手。
一是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遇到像郑州这次这种特大洪水,加强防控的硬件建设,尽可能提高城市防洪标准,这是基础。
二是在预报预警方面下功夫,提前让老百姓知道要下大暴雨,有可能发生洪灾,尽可能少出门,做好防范措施。
三是加大预演预案工作。
对老百姓应急方面的知识、技能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和应对演练,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样的风险等级如何应对。
这次郑州在地铁里、路上困了不少人,也出现一些危险情况。
如果提高预演预案能力,让老百姓知道遇到这种极端的情况该怎么办,什么灾难等级首先是保命,什么条件下尽可能保住财产,什么情况下要避免财产损失。
“比如,日本因为多发地震,他们会通过抗震演练,让老百姓明白地震来了该怎么办。”
左其亭说,“我们应加强应对演练,包括提升和加强不同部门的应对演练,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时有准备、有行动,并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753254.html

(0)
浩宇科技浩宇科技
上一篇 2021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