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微信公号4月21日消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群众造出一个新词——“拖星”,专指一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他们打太极、和稀泥、言必称程序。结果,事情被拖黄,企业被拖垮,群众被拖怕,小纠纷拖成大矛盾,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拖星”有几副面孔?
半月谈记者走访天津、山西、山东等地的干部群众,为“拖星”画了一幅肖像“简笔画”。
——为牟利益“主动拖”。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在涉及民营企业的事项中,部分干部以“拖”牟利,让民营企业家吃尽苦头,甚至拖垮企业。
贵永集团董事长宋悦一直头疼企业承建环渤海某市机关办公楼烂尾的事。2011年,贵永集团与该市相关部门、某机关签订协议,由企业为该机关量身定做一栋办公楼。贵永集团于2012年12月开工后陆续投资2.7亿元。一年后,该机关以“不符合《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为由让企业停工。
随后,该办公楼由市里一街道办接手。贵永集团于2018年与街道办签订收购框架协议,不过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收购。“市场估价3.9亿元的办公楼,对方只出2.6亿元,还不能还价。”宋悦说,“1个多亿可能就这样拖没了”。
——领导一换,接着拖。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发现纠纷,要求及时处置,但一些部门“催一催,动一动。领导一换,就不动”,让当事人苦不堪言。
早在2012年,山西省灵丘县供销社下属的下关乡供销社计划建办公楼。“两栋楼,3个月就能完工。”河北省包工头耿保柱及其合伙人看到工程量不大,便接下来,没想到,一拖好几年,没有拿到工程款。双方几经交涉,工程纠纷并没有得到化解。“9年来,事情拖了又拖。县里领导催一催,下面的人动一动,可一换领导就不认账了。”耿保柱说。
——没有能力“被动拖”。一些干部满足于当太平官,没能力解决矛盾便挂起“免战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县调研时,当地干部说了一件怪事:干部调整竟然遭遇“刹车”。一些乡镇重要干部岗位“空悬”近一年,有的乡镇甚至连主要负责人都没有,乡镇两委班子不齐,人代会都开不起来。
一名乡镇干部透露,县里主要负责人发现动干部有风险,怕制造矛盾,引发上访告状,就和稀泥,最终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
一拖再拖,拖进死循环
为什么部分基层干部热衷一拖再拖?中部某县一名乡镇干部直言,“拖字诀”有时在基层很有效。“基层的事面广量大,各种状况层出不穷,许多问题扛过一阵、拖上一阵,避过风口浪尖,多半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名在基层干了20多年的干部说,“等新问题出来了,老问题就‘冷却’了,也是一种无奈的办法。”
“您老的问题真的快解决了!“ 傅晓宁 作半月谈记者在山东调研时发现,一些事情“拖”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从多起陈年积案来看,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历任干部一拖几年甚至十几年后,“陈年往事”又成为后任干部继续拖下去的借口。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一位负责人直言,“拖字诀”看起来暂时没了麻烦、保住了位子,但矛盾不会消失。基层矛盾积累下来,一方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透支政府信用,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种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困难低头走的干部,贻误事业的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和政府形象。”天津市一名纪检部门工作人员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拖延症的本质是官僚主义。这部分干部觉得,公事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做得不好反而要承担责任,便以追责、走流程、找法律依据等借口打掩护,逃避所担负的职责。
“拖星”有克星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拖延几年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被领导批示,往往几个月内就能快速解决。一些干部直言,外在压力是“拖星”的克星。
首先,要加强体制内的压力。赵成根认为,政府系统各部门间要有清晰的界限,厘清各岗位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将每位干部的绩效、群众满意度与其工资、福利、奖惩挂钩,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不给拖延预留空间。
同时,对不作为干部要加大处罚力度。“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严查处一批典型案件,起到震慑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说,希望相关部门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的方式随机暗访抽查,对于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案件,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给基层群众信心。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面对多年无法解决的旧账,仅凭基层的力量难以妥善解决,亟须更高层面介入,才能推动事情圆满解决,给群众一个交代。
此外,可开通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加强群众监督。宣传部门还可以组织媒体暗访组,设置曝光台,及时曝光庸懒散浮拖的各类不良现象及典型案例,强化媒体监督,形成警示效应。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75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