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多个粮食出口国宣布暂时禁止粮食出口,会否出现“粮食危机”,对于中国粮食供给安全会带来哪些影响等相关话题引发了中国相关各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个别国家限制出口,对国内面粉、大米等口粮供应基本没有影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应。”4月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综合分析研判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情况,“过度恐慌、抢购粮油,大可不必。”
亦有相关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近期有分析称如全球多个粮食大国因疫情禁止粮食出口,以中国有将近20%的粮食需要从国外进口来看,肯定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大豆等。“类似观点成立的前提假设太多,而且中国近年来进口逆差较大的也主要不是谷物等真正的粮食,而是水果、牛奶等农副食品。”
“食物安全包含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口粮安全等,主要涉三个平衡:数量与质量、区域与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几年进口农品增量主要集中在种类调剂型、消费升级类。不可混为一谈。”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聚焦安全与发展交叉领域研究的联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首聘专家黄德钧也对《财经》记者分析称,“中国口粮(稻谷及小麦)十余年来都是买方市场。不算社会储存,只国储及地储库就超过2亿吨(全球谷物储备的50%)。2019年中国产出6.5亿吨粮食(其中口粮3.5亿吨)、6亿吨蔬菜、2.5亿吨水果、2亿顿肉蛋奶鱼……每人每天1斤米面、1斤动物蛋白制品、2斤果蔬是有保证的。”
口粮短期自给有保障
按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国近年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相关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2019年中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具体而言:2019年中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2019年中国小麦产量1.34亿吨,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因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综合来看,中国的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实现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
以大米为例: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2019年中国进口越南大米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月至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3万吨。2016年中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中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
长期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在聚力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具备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的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在解释原因时,前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也指出:从供给情况看,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别是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连续多年产大于需,有少量进口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从库存情况看,中国在部分主产区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产大于需,近几年政策连续启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库存,稻谷、小麦都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从市场体系情况看,目前中国粮油市场较为活跃,市场主体多元。物流配送、供应投放网络健全,粮油产品供给是有可靠保障的。
据其透露: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粮食总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稻谷库存均能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保持三个月左右的库存消费比就算是安全库存水平),成为应对突发事件、市场保供稳价的安全防线。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有利于消化中国的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前些年时曾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时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最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粮食去库存,但总体库存仍然很高。
为了加强调控,中国近年来还在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两项考核”。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连续两年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
具体而言,中国的粮食保障及供应大致可分为如下体系:其一,粮食储备体系。近20年来,中国建立起了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和协调机制。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其次,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中国还建立起了相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大中城市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储备,据称可满足当地10天至15天供应。
“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不仅经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等多发重发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而且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别是重点疫区的粮食有效供给,为稳定市场、安定人心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程国强称。
据《财经》记者获悉:从疫情出现至今,在北方部分的一些重点城市,粮油轮出和增加库存的轮换节奏开始加快。不仅如此,随着多元市场主体的形成,粮食的商业库存也可以保障部分应急需求。
持续应对紧平衡
“要特别注重推动加强国际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协调。”程国强也提醒称,“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时缺乏有效的国际粮食安全宏观协调机制,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威胁到我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一旦全球新冠疫情引发粮食危机,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仍可能会对中国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从中长期角度来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在部分粮食作物进口增加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通过多元化等手段进行规避。
前者的传导链条是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包括植物油价格上涨导致食品价格高企;此外,和玉米饲料能通过小麦等替代不同,豆粕作为蛋白饲料仍有较高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价格上涨会对下游养殖业进一步带来成本提升。
对于后者而言,4月2日,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转引国际文传电讯相关消息称: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决定对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部分粮食产品出口实施禁令,包括大米、荞麦、小米、谷类食品、粗磨面粉及麦片、压碎及未压碎的大豆、葵花籽等。禁令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生效,有效期至6月30日。“越南带了个坏头,欧亚五国掀起高潮,估计乌克兰、东南亚地区很快会跟进。之前几次粮食市场波动也是这些国家率先禁止出口。未来中国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时,对部分敏感地区应有所警惕。”有相关研究人士称。
程国强对此建议称: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构框架和机制下,强化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的全球共同责任与使命,推动各国启动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贸易协调、合作与行动,确保全球农业与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转和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和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共同维护全球农业贸易和市场秩序。
从粮食生产角度来看:2020年中国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此外亦有专家指出:如果国际粮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内粮价上升预期,有利于促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课题组近期的一份相关报告则指出: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尤其是农业的季节性决定了重要生产时节必须要有足够的农资产品与农事活动相匹配,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装备要及时在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供需对接。在遭遇疫情等危机时,农资储备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降低不利影响;饲料储备。此次疫情导致养殖户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难以及时获得充足饲料,对此同样要做好储备工作。
“这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农民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不少农村居民家庭也像城市居民家庭一样不存粮。如果粮食出问题,城乡一起出问题。防疫情,吃饭是大问题。目前进行新基建,能否考虑多拿一些钱投入支持粮食生产,让种粮有积极性。国家要乡村振兴,要农业富强、农民有尊严,首先要让种粮食的农民收入有保障有尊严,否则手中无粮,心中就慌。如大米和小麦这些关键口粮大涨价,问题要严重更多。”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教授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