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购买礼物,在饭圈应援活动中十分常见。最近,一位知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段话被翻出,他对粉丝喊话:“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保温杯了,还有我真的没有那么爱写字,那五十多支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都贴了标,撕不掉。”
目前,这位主持人所在的电视台已经表示,将进行全面调查,依纪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在舆论场上,人们关心的是:饭圈应援究竟到了怎样的地步?为什么粉丝表达对偶像喜爱的方式,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输出?
现代娱乐产业早已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体系,娱乐偶像的作品以各种形式“明码标价”。如果粉丝通过购买偶像作品的方式来表达支持,本来并无不可。然而,饭圈应援却将粉丝正常的购买力“溢出”表达,不单单是给偶像礼物,还要给偶像身边的人送东西,甚至还要向与偶像产生工作关系的人——主持人、评委和节目组成员表示“感谢”。
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为了让这些“大人物”记住爱豆的名字,粉丝都会在应援礼物上贴上署有爱豆名字的不干胶或者标签。此类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贿赂”。
在此基础上,不同的饭圈组织还会形成攀比之风,从小礼物到奢侈品,步步升级。要知道,这些应援资金的提供者,往往是一群收入水平并不算太高的年轻人,有的甚至是还没有工作的学生。他们利用自己有限的财力,甚至还要借助家庭的支持,才能在应援活动中集腋成裘,换得他们想象中“大人物”的支持。
形成某种反差的是,受惠于应援活动的对象,通常是社会地位和公众知名度高的、“不差钱”的人。
近年来,应援活动在组织过程中的乱象也屡屡被曝光。比如,有后援会成员爆出,应援集资的账目不清,有的应援礼品价格虚高,负责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饭头”存在贪污嫌疑。最近还有报道指出:一套下午茶应援价格为8500元,但粉丝核查发现其在外卖平台上实际售卖价格为2895元。
对此,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锐评”提出了正本清源的观点:“收礼看似小节,实则不然。主持人越是有名气,越需要洁身自好;综艺节目越是有人气,越需要牢记自身定位,涵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深层次讲,合理而有节制的应援活动,能够督促偶像的成长,督促文娱创作不断磨砺、促成精品;而充满铜臭味的应援,只会让偶像、制作方和平台放弃对内容本身的把控,让行业沉迷于浮躁的作风。
界面新闻在分析粉丝应援对明星与资本的影响提及:“粉丝们逐渐习得并谙熟一整套资本逻辑,知晓‘照顾’背后的好处。他们尽管也会怀疑数据背后的暗箱操作,看到资本的嗜血。但也知道只有更高的曝光率和更漂亮的数据,才能让偶像引起资本的注意。”
资本眼里只有流量,而粉丝理解资本的诉求,因此才不遗余力地输出流量。种种粉丝应援活动,看似缺乏理性,实际上是资本、偶像和粉丝团体的利益博弈。
不久前,《北京日报》一篇题为《警惕“饭圈”病态文化肆意蔓延》的文章总结道:在一些狂热粉丝眼里,让“爱豆”得到最多关注,才算“入圈”“称职”。为此,刷分者有之、拉票者有之、屠榜者有之,不惜拉踩他人者亦有之。
一个原本聚集文艺青年、在圈内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平台,因为“饭圈大军”的侵袭,使评分不再纯粹。甚至连图书编辑都忍不住咆哮:“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粉丝到这本编辑自认为“不见得好读”的图书页面留言,主要目的是为了“养号”,好为之后明星的电影刷分。
“我们应该警惕的不是追星族的狂热或偶像这一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蔓延到社会公共生活的‘饭圈思维’。”《第一财经》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让追星回归对作品的评价,让应援活动少一点“铜臭味”,是这个时代应当拾起的弥足珍贵的价值理念。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2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