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文综解析:战“疫”、脱贫攻坚、民法典等入题 独播库

7月8日上午,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结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教育部考试中心获得今年三套全国卷文科综合的权威解析。
根据专家解析,全国卷文综中,政治试题紧扣时代主题,战“疫”、脱贫攻坚、民法典等入题,鲜明体现了学科性质特点,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试题以史育人,重视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试题更加符合学生心理预期;地理试题稳中有新,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政治:紧扣时代主题,战“疫”、脱贫攻坚、民法典等入题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在体现立德树人时代性上下功夫,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鲜明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助力发展素质教育。
1、紧扣时代主题,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性
今年高考命题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把握大势、紧抓大事,融入战“疫”内容,聚焦脱贫攻坚,选材全国人大立法,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引导学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是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内容,展现中国抗疫精神风貌。试题巧妙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疫情防控阻击战体现的科学精神,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全国Ⅰ卷第40题以国家卫健委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所反映的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考查学生对“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过程,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对真理的追求是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尊重实践、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全国Ⅲ卷第39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为背景构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回答战胜疫情为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试题引导考生思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往来和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面对全球性大流行病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才能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世界和人民康宁的道理。籍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二是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青年人一直是强大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Ⅱ卷第40题以网红、教师、大学生和海归人员等青年的扶贫故事为素材,展示青年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事迹,引导学生从新时代优秀青年的奋发有为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思考自身如何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选材全国两会讨论和审议通过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著优势。全国Ⅱ卷第39题紧紧围绕今年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是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展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全国Ⅱ卷第15题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建设自贸试验区积极意义的认识,引导考生理解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2、坚持价值引领,发挥学科积极导向作用
2020年思想政治试题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助力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提升道德修养。试题重视价值观的考查,精心设计背景材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I卷第22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价值观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试题启发学生懂得青年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极其重要,同时价值观教育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参加实践锻炼,教育与引导也必不可少。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试题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精心设计背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全国Ⅲ卷第19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为背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这一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试题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启发学生领悟我国周边外交理念,就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落实美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试题注意挖掘学科育人价值,重视审美意识的引导,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材料,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感知美丽、体验美好,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全国I卷第19题,以农村改革之初就传唱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与广泛影响为背景材料,通过材料组织和题肢设计,促使学生理解优秀的文艺作品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所在,文艺作品之美美在回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方向,鼓舞和引领人们不断实现美好理想,歌颂劳动、歌颂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文艺作品的鲜明主题。
3 、深化改革,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思想政治学科贯彻高考内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结合学科特点,遴选确定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突出信息整理、论证与阐释、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考试人才选拔效果。
一是强化信息整理能力考查,引导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思想政治学科强化信息整理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如全国Ⅲ卷第15题,以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动态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一方面考查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要求理解试题对全球经济体的划分;另一方面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要求从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对不同经济体货物贸易顺差的相对值和绝对值两个维度来推断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状况。
二是强化论证与阐释能力考查,助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试题强化论证与阐释能力考查,助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效果。全国Ⅲ卷第38题以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为主题,通过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发展方式的具体描述,设置考查情境。要求学生分析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我国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考查学生对生产经营有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经济事物的阐释与论证能力。全面阐释家庭农场对乡村经济活力的激发作用,必须联系情境信息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提炼和归纳才能达成。
三是强化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试题高度重视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精心设计试题情境和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Ⅲ卷第40题以新中国黄河治理为背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题材,考查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状况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黄河治理的战略思维充满着辩证法的内容,闪烁着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试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历史:强化教考衔接,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
2020年历史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1、以史育人,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气息
一是传承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历史试题通过考查对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和掌握,促进考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激励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全国II卷第41题素材呈现了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海河流域的治理举措和效果,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I卷第47题围绕西魏能臣苏绰的事迹创设情境,展现其克己奉公、推行改革、选贤任能、为官员建立行为规范的史实,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历史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坚持体美劳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历史试题坚持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选取美术史、书法史、戏剧史等领域的素材,强调考查的适切性和学科间的综合渗透。如全国I卷第25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I卷第33题和II卷第33题,分别呈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西尔维乌斯的教育观念,二者均强调对人进行全面评价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全面发展观念的悠久历史渊源和作为人类共识的必然性。
三是拓宽历史视界,引导学生增进知识见识。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历史视野的拓展,通过创设情境和要求考生联系所学,全面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对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进行着眼全局的把握。如全国I卷第35题通过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学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认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实质,理解国际贸易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III卷第32题通过对瑞士日内瓦钟表业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探究,强调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把握。
2、深化改革,聚焦关键能力考查途径
一是筑牢阅读理解、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基础。对阅读理解和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注重依靠不同类别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现形式,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阐释的能力。如全国II卷第25题采用壁画作品与文化遗存相互印证的形式,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认识艺术作品蕴含的历史价值;第28题通过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统计图,考查学生读图和提取图表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是完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设计。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历史学科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29题描述了我国近代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透过现象探究本质。II卷第42题通过欧盟内部结构的神殿式结构图,要求学生从图中寻找联系,多维度发现问题,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是丰富语言表达、组织论述能力考查方式。通过增加主观题设问的针对性等方式,历史试题加强了对语言表达和组织论述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42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拟定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某个特征的书名,并以简练、概括和符合逻辑的语言予以论证,考查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写作表达能力,表述的清晰、合理程度在考生的最后得分中占有一定比例。III卷第42题通过对1995年江浙部分地区农民观念的调查统计,考查学生自拟写作论题和紧密围绕论题组织史料、进行逻辑严谨的表述的能力。
3、稳定预期,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
一是强调试题素材的公平性和规范性。2020年,高考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和素材的公平性和表述的规范性,使试题更加符合学生心理预期。如全国I卷第45题以表格形式将清末商务改革的相关史料进行组织,选取的素材相对稀见,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对以往的情境创设、设问形式也进行了一定突破,设问综合性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II卷第29题通过对党的文件原文的摘录,凸显了史料的规范和可靠性,考查了不同版本教材中共有的主干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正常作答和发挥水平。
二是确保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和稳定性。为降低疫情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影响,历史学科各卷种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等均保持稳定,试题更加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加,如全国I卷第24题考查分封制,II卷第26题通过宋代殿试制度的确立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第32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III卷第27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第28题通过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考查洋务运动,第35题通过七十七国集团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第45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等,通过强化主干,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更有获得感。
三是注重呈现情境的正面性和积极性。2020年高考历史科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卷面整体风貌的积极正面性,力求试题情境更加真实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把真善美的人本理念和奋斗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传达到考生内心,引导学生从特别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财富。如全国II卷第24题通过对我国古代传统表演项目角抵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描述,呈现了秦汉时期昂扬向上的风貌和整个社会开放包容的心态;第47题围绕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创设情境,展现其为祖国气象学、地理学事业奋斗终身,以及“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的高尚治学理念,激发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理:试题稳中有新,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0年高考地理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各套试卷以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上延续了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稳中有新,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紧扣主干内容;既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1、立足学科特点,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2020年高考地理学科试题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不同试题中。
一是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背景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如全国I卷1~3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全国II卷44题,考查南宁市那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环境保护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治污理念的根本变化及其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全国I卷43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全国III卷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引起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共鸣。
三是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智慧与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全国I卷36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全国II卷4~6题,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2020年高考地理学科试题注重关键能力考查,在衔接高考地理学科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同时,将高考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一是突出信息整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全国II卷36题,通过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的有机组合,要求学生组织材料中提供的企业位置、生产工艺特点、产品运输方式等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后,对具体产业空间布局的区位进行分析。全国III卷7~8题,提供地质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环境演变过程。
二是展示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多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全国I卷37题提供三期玄武岩特征,要求学生按照地理逻辑关系将侵蚀程度差异与形成“先后次序”结合起来,运用规范、恰当的地理术语,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形成时间。全国Ⅲ卷36题,围绕废置矿场乃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阐释客源市场时按空间尺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依次分析。
三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III卷37题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的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通过历史时期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具有相应的生态功能,人类并不能过度强行改变。在论证的过程中,采用开放的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助力素质教育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教师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使高考地理试题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活化地理内容学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现象等,都蕴含着地理的原理。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试题,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学应用价值的认知。全国I卷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全国II卷1~2题,通过分析地名与地理要素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影响”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是强化地理过程理解。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反演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构成了传统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分界。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全国Ⅰ卷37题,提供了区域地貌结构,要求学生据此反演地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全国Ⅱ卷37题,通过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三是深化地理联系认识。通过地理学经典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和关联的考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区域差异的产生机理。全国II卷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通过降水量差异比较,考查大气环流和气候类型等主干内容,通过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比较,考查物质、能量迁移等主干内容,通过区域内部比较,考查水文、水循环等主干内容。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加深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全国II卷6~8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绿洲冷岛效应展开,突出了夜间冷岛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热量、辐射、蒸发之间的关系以及能量在区域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深化对地理联系的认知。
2020年高考地理各套试卷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探究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精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弘扬生态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劳动精神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17457.html

(0)
浩宇科技浩宇科技
上一篇 2020年7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