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中再一次语出惊人地表示,如果美国和中国“彻底切断关系”,“可以省下5千亿美元”。
如果结合特氏近期一连串的违背科学、否认历史的表态,他最新的“切断对华关系”的论调,不过是在其荒诞台词上再添一段疯话而已。然而,如果置于中美关系的大背景观察,貌似疯话背后的“逻辑”却不能不令人警醒。
“切断对华关系”决非“口不择言”那么简单,而是折射出特氏治下美国政府的真实想法;不仅仅是说说,而是已经在开始放出试探球甚至在政策层面推动实施。▲5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辆卡车停在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美国商务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新冠疫情拖累经济,今年4月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大降16.4%至4039亿美元,降幅创历史之最。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切断对华关系”不只是在疫情期间跌至底线的“疯话治国”,这个论调跟之前的一系列所谓“中国责任论”“对华索赔论”如出一辙,不仅是一段时间内转嫁责任、持续毒化大国关系的舆论工具,更是以遏制中国为战略目标的特氏政府将变换名目、持续使用的政治工具之一。
当然,无论是所谓切断对华关系、脱钩论、或“去中国化”云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妨碍以遏制中国为终极战略目标的美国,在对华打压过程中采取蚕食式、分领域的渐进切割。
“切断对华关系”与“对华脱钩”论一脉相承,类似的意思其实特氏上台以来已宣扬数年。一贯焦虑于被中国赶超的特氏政府,如今又急于将应对疫情不力的责任诿过给中国,开始在其对华交往的多个领域加速动作:从采取税收补贴等措施吸引企业迁离中国,到向美国有关投资机构施压要求其停止对华股市投资,从禁止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科学,再到限制中国媒体人员签证有效期等等。
面对这些举措,从美国商界到舆论界不乏有人担心,与中国的切割反而对美国自身可能造成更大损害。
美国《国会山》日报题为《特朗普可能选择了最糟糕的时刻攻击中国》的文章指出,新一轮对华关税、减少中国投资和留学生将在历史上最脆弱的时期之一打击美国经济。香港《亚洲时报》网站11日报道说,在美国考虑与中国脱钩的同时,中国3月份出口额增长的强劲数据彰显了亚洲主要经济体日益融合的趋势,看起来似乎是亚洲要跟美国脱钩了。
然而,应该看到,尽管在美国政治舆论生态中有以上这些声音存在,但是特朗普宣扬的产业链“去中国化”等论调正趋于占据主流,背后是有相当数量强烈要求“去全球化”的美国选民和西方舆论市场支持的。
中美关系之所以在此前能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贸往来成为双边关系压舱石。然而,曾经最热衷于推广全球化和开放市场体系的美国如今却越来越倾向于划圈筑墙、固步自封,并企图把其眼中的“搭便车者”驱赶下全球化列车。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
▲[世事无常]山姆大叔收起了无效的新冠大流行战略。过去的口号是,“团结就能挺住,分裂导致失败”,如今现实却是“疏远方能挺住,隔离才能活命”。(美国《一周》周刊网站)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疯言疯语来看待一些美国政客的言论,而是要未雨绸缪。或许透过这些疯话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中国对美战略也要有“底线思维”。
在疫情危机掀起世界动荡的大变局面前,国际社会又一次面临着将影响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类命运的关键抉择。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在被超级大国的切割打压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底线思维”。即使出现最极端情况,中美之间的经济往来基本中断,科技和人文交流全部停止,甚至摩擦向安全和军事领域扩散,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和外交将陷入绝境?显然情况并非如此。中国不希望看到“脱钩”,但中国有信心能够消化掉负面影响,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信心来自于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大国的强大抗压能力。中国的信心立足于新基建的市场投资热土和对外开放大门继续敞开的事实。中国的信心来自于几十年在被西方封锁中实现自力更生和飞跃发展的历史。
当然,跟不懂历史的某些美国政客谈历史,恐怕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1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