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人口收入不增反降:”摘帽子”不能急于”撤摊子” 獐组词

原标题:脱贫人口收入不增反降:“摘帽子”不能急于“撤摊子”▲资料图 图/新京报网▲资料图 图/新京报网

  5月1日,求是网刊发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全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一文,文章指出,当前,有的地方脱贫摘帽后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明显减弱,有的资金投入增速下降,有的脱贫人口收入没有增长甚至下降,有的贫困村宣布退出后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际不在岗,这种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换频道等现象必须纠正。

  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斐然,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不过,在各地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滋生出盲目乐观和自满的心态,导致基层扶贫工作出现“松懈症”。

  刘永富的文章披露的种种现象,正是“松懈症”的具体呈现。这种思想上的自我减压,工作懈怠倾向,不仅辜负了基层民众期待,还导致脱贫增收缺乏稳定性,加大一些脱贫户返贫的风险。

  脱贫攻坚,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今年,是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收官之年又突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这不仅加大了完成既定目标的难度,对于巩固之前已经获得的扶贫成果,也是一大挑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脱贫攻坚时也提到,“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

  克服“松懈症”,建立长效机制,无疑需要在扶贫举措上拿出更多实招,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政策的修正和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基层出现的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等形式主义,要及时纠正,堵住考核验收的漏洞,严把退出质量关。对一些典型案例当严肃问责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从而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类似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市场化成为扶贫的先导。脱贫人口收入不增反降,固然有基层官员思想松懈、责任淡化等原因,但背后也可能有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过度依赖输血式扶贫等问题。因而,对此问题,在强化行政督导之外,也要通过真正的市场化扶贫,形成良好的造血机制,给脱贫家庭以长期、稳定的回报,让脱贫摘帽更彻底。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国务院扶贫办最近已表示,将采取通过点对点等方式,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完善扶贫信贷支持,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等五大举措,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这些措施堪称及时,也很有针对性。不过,在政策帮扶之外,各地也要根据疫情的快速变化,对一些过严过紧的管控措施适时调整,释放经济活力,畅通人流物流,给企业松绑,尤其要帮助小微企业尽快全面复产复工。如此才能开拓更多就业创收的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避免脱贫家庭陷入返贫的窘境。

  脱贫攻坚,关键不是看数字,而是看长效,对于一些基层中出现的扶贫“松懈症”以及脱贫成果不稳固等问题,必须高度警惕。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各个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确保扶贫的力度不能弱,投入不能减。对于脱贫人口,也要及时跟踪观察,给予充分帮助。在疫情相关管控上,也应更加灵活和精细,保障贫困人群的务工就业。在长效稳定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保障脱贫攻坚的质量。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11267.html

(0)
浩宇科技浩宇科技
上一篇 2020年5月2日 下午3:43
下一篇 2020年5月2日 下午4:56

相关推荐